2008年7月11日星期五

历史辞典

《塔木德》:记载犹太人传统的口耳相传的生活习惯的书,地位仅次于圣经,源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间,记录了犹太教的律法、条例和传统。

《米兰敕令》: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意大利米兰联合颁发了一道宽容基督教的敕令,基督教从此获得了合法地位。

圣经;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分《旧约》与《新约》两部分,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订,以希伯来文写成,新约则是通过耶稣基督与信者订立的,最初以希腊文写成。

新巴比伦帝国:公元前7世纪兴起于两河流域的帝国,由从两河地区沙漠迁来的一支闪族迦勒底人建立,这也是巴比伦历史上最后一个独立王朝。

亚述:公元前8世纪后期兴起于两河流域的强大的军事帝国,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基斯坦、巴比伦和埃及等地,首都尼尼微,拥有当时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公元前612年为新巴比伦王国所灭。

僭主政治:公元前7到6世纪古希腊实行的一种介于寡头政治和民主政治之间的政体。

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449年希腊诸邦联合反抗波斯帝国侵略的一场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洲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以希腊一方的胜利告终。

波斯:公元前550年到公元前330年间在古代伊朗以波斯人未中心形成的帝国。在其著名君主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达到鼎盛时期,希波战争后开始衰落。

多利亚式:公元前7世纪后期系列形成的两种圆柱形式之一,其特点为柱身粗壮并刻有沟纹、石柱无柱础,柱头亦无装饰,巴特农神庙是其典型代表。

爱奥尼亚式:公元前7世纪后期希腊形成的两种圆柱形式之一,其特点为柱身稍纤细,石柱有柱础,柱头有涡卷形装饰。雅典的伊利特盎神庙是其典型代表。

拜火教:古代流行于波斯、中亚西亚地区的宗教,于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创立于波斯东部,在波斯称为琐罗亚斯德教。公元6世纪初传入中国,被称为袄教。

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把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认为这一时期世界历史上“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东西方几大文明在此时期纷纷对终极价值提出追问,从而为后世思想提供了资源和线索。

元首制:由奥古斯都建立的政治制度,因其“元首”(即第一公民,首席元老)的称号而得名,是一种共和名义下的帝制。

元老院:古代罗马政府机构中历史最悠久的组成单位,公元前6世纪时由罗马国王委任,此后权力不断增长并在公元27年被屋大维视为统治帝国的正式合作者,但此后随着皇帝作用的膨胀,于公元580年被取消。

科林斯式:公元前4世纪时流行于希腊的一种建筑风格,与爱奥尼亚式大体相同,唯柱头有卷叶状装饰,风格趋于华丽,雅典卫城里的奥林比昂神庙是其代表。

西域长史:魏晋时期中央王朝直属的属辖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东汉时期中原王朝开始在楼兰设置西域长史,负责戍边屯田。

前凉(公元324——公元376):十六国时期由汉族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两晋短暂统一后,中国重新陷入分裂,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了多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前秦(公元350——公元394):十六国时期由氏族人苻洪建立的割据政权,曾于公元357年短暂统一北方。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其首领称单于。

泾水:全长451公里,是渭水最大的支流,在关中的农田灌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渭水:长安八水之一,也是黄河中游较大的支流,自古就是关中农田水利渊薮和水上交通要道,中下游筑有灌溉工程,农业发达。

灞水:渭水支流,源自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其灞桥乃出入长安的要道,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周易》;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旧说伏羲作八卦,东汉马融及唐孔颖达则提出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

《周礼》: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时期唯一的一部关于政治经济的文献,成书于西周后期,一说作者为周公,对汉唐以来的制度建设有重要影响。

统一新罗时代:公元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引导朝鲜进入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直到公元935年新罗为高句丽所灭,统一新罗时代结束。

反对圣像崇拜运动:公元8到9世纪爆发于拜占庭帝国的一场关于教堂是否应有圣像的宗教和政治斗争,结果支持使用圣像的西方省份一派获胜。

曼奇刻尔特战役:1071年8月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与塞尔柱突厥人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敲响了拜占庭的丧钟,并导致了西方世界政治轴心的变化。

塞尔柱突厥人:突厥人是公元6世纪时崛起于漠北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塞尔柱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因其首领塞尔柱王子而得名,他们骁勇善战,建立了强大的塞尔柱帝国。

贝都因人: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以部落为基本社会结构,逐水草而居,以养驼、养羊、狩猎、掠夺为生。

法蒂玛王朝(909-1171):曾在北非和中东建立帝国的一个穆斯林王朝,以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命名,中国史籍中称之为绿衣大食(大食:中国古代对阿拉伯国家的称呼)。

哈廷之战:1187年发生在十字军和萨拉丁率领的穆斯林之间的一场战争,其结果导致耶路撒冷最终回到穆斯林手中,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十字军在东方的统治基础。

伍麦叶王朝(公元661-公元750):第一个穆斯林大王朝,由穆罕默德的女婿哈里发阿里创立,在《唐书》中被称为白衣大食。

阿巴斯王朝(750-1258):阿拉伯帝国历史上第二个政教合一的王朝,建立者为穆罕默德叔父阿巴斯的玄孙阿布·阿巴斯,从此开始了阿巴斯家族对伊斯兰世界的世袭统治。

市舶司: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始设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广州,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增加更多的收入。

摩尼教:公元3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其教义中包含了犹太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及佛教的许多成分。

五智如来:西藏密宗认为人修行需要五种智慧才能成佛,分别是中央的大日如来、东方的不动如来、南方宝生如来、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的不空成就如来。

叠涩法: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或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神圣罗马帝国(1157-1806):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士。

亚特兰蒂斯:柏拉图在其晚年著作中提到的一座富强而美丽的岛屿,在即将与雅典开战前突遭地震和洪水侵袭而完全沉入海底,从此成为千古之谜。

人性:一种以人为祭祀的仪式传统,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业崇拜。约从公元前4000年到1000年,从东方到地中海的许多古代民族都曾流行。墨西哥的玛雅人、秘鲁的印加人和非洲的阿沙特人也有过这种习俗。

巴洛克: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艺术风格,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其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具有视觉冲击、动人心魄的效果。

洛可可:18世纪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

哥特式:12到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艺术风格,最早产生于法国,其特征为建筑上的高、尖、直,雕刻上大量运用半圆雕和高浮雕以及彩色玻璃窗镶嵌画。

哥特人:欧洲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以其狂暴作风著称于欧洲,公元4世纪时分裂为东、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最终被匈奴帝国吞并,而西哥特人在公元5世纪洗劫了罗马,并建立了一个以西班牙和高卢为主体的王国,公元8世纪为摩尔人所灭。

法兰西喜剧院:法国最古老的国家剧院,1680年10月由路易十四创建,由原莫里哀剧团,马莱剧团和勃艮第府剧团合并而成,当时莫里哀的妻子亲任该团团长,因此最初又称莫里哀之家。

罗马式:一种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公元9到12世纪)艺术风格,以建筑为主,其特征为大量使用立柱和拱券,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力度饱满的美学效果。

哈布斯堡王朝:欧洲最大的王朝之一,又称奥地利王朝。从1493年到1711年该王朝控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并在16世纪末时达到权力的顶峰。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哈布斯堡帝国的解体,其王室成员于1919年被赶出奥地利。

安达卢西亚:组成西班牙的17个自治共同体之一,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地中海西岸,面向太平洋。

北方战争:1700年到1721年俄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儿发动的对瑞典的战争,以俄国的胜利而告终。

汉诺威选帝侯:德国布伦瑞克王朝的分支之一,1692年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委任布伦瑞克-吕尼堡公爵为汉诺威选帝侯,从此以汉诺威为姓,爵位世袭。

克里米亚汗国:蒙古帝国的继承国之一,成立于1443年,曾是土耳其的藩属国,1783年被俄罗斯吞并。

维也纳爱乐乐团: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乐团,创立于1842年,1862年开始定期举办音乐会,并于1870年搬进音乐之友协会的金色大厅。瓦格纳、威尔第、布鲁克纳、李斯特等著名音乐家,都曾在这里担任过指挥或独奏家。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与爱乐乐团并称为奥地利两大国宝,拥有五个世纪的历史,其前身为奥地利皇家童声合唱团,由清一色的男孩组成,其音色纯美自然,培养出了莫扎特、海顿、舒伯特等音乐巨匠。

凯尔特人:古代欧洲历史上若干基于文化共性而生成的松散族群,曾相继活跃并逐渐散布于中欧、西欧、南欧及小亚细亚等地,是与古希腊罗马文明圈相对应的、并存的原始文明之一,并与古希腊罗马人共同构成了当今欧洲各民族的祖先。

本初子午线:英国于1675年在伦敦附近建立了格林威治天文台,1884年通过该天文台中心仪的经线被确定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将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拜占庭风格:将古希腊罗马遗风和基督教精神合二为一的一种艺术风格,以巨大的穹隆式建筑、彩色玻璃镶嵌画以及象牙雕刻与珐琅工艺为主。

平安时代(794-1159):日本历史上以平安京(即京都)为首都的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和日本古典文学的鼎盛时期。

室町时代(1338-1573):日本史中世时代的一个划分,是日本历史上较为沉滞的一个时期。

《权利法案》:1789年美国宪法增加的关于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12条修正案,其中有10条于1791年通过,这10条宪法修正案就是《权利法案》。

佛兰德式:15到17世纪初期在古代尼德兰南部地区流行的一种美术风格。其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受文艺复兴影响,世俗习惯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宫苑和市政建筑上),另一方面又为了适应宫廷贵族和教会的要求而具有一种富丽堂皇的贵族气息(如大部分教堂仍保持着哥特式传统),并成为欧洲巴洛克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铎式:一种由15到16世纪的英国式房子演化而来的建筑模式,其特点包括突出的交叉骨架山墙、砖石砌的大烟囱、凸窗及狭长的窗扇等。

哈莱姆文艺复兴:20世纪20年代爆发于哈莱姆的一场由黑人作家发动的文学运动,对促进黑人文化事业发展和提高黑人民族自尊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14到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发源于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

斯拉夫人:使用斯拉夫诸语言的居民。主要分布在中欧、东欧和东南欧,包括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马其顿人)。

波希米亚:指捷克境内包括布拉格在内的中西部大片土地,本是公元1世纪的凯尔特人部落,公元5世纪时斯拉夫人在这里建起波希米亚王国。15世纪这里成为吉普赛人的聚居地,在随后长达四个世纪的浪迹欧洲期间形成了他们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宗教改革: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以宗教改革为内容的大规模社会政治活动,其结果是产生了脱离罗马教廷的新教各宗派,并为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道路。

三十年战争: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于德意志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之间并席卷欧洲的一场战争,其结果是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为法国称霸欧洲做好了准备。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史上与现实主义并立的重要思潮,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其特点为强调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热情奔放、手法夸张。

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本是日耳曼人中的两支,公元5世纪他们进入不列颠,并在公元9世纪时形成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乃是当今英美人的主体。

没有评论: